天后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,由於位置優越,發展成為理想住宅區。80年代港島地鐵綫規劃作為其中一個地鐵站,因該站靠近天后廟所以得名。計劃之天后站上原是於銅鑼灣裁判署,因應工程便要拆卸一座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物,並於80年代中天后站正式啟用,原址上蓋現時為豪宅「柏景台」。附近有維園、中央圖書館、多間名校和醫院等配套,再加上大坑等地區是一個純住宅區,而大坑道較入和高位置環境更是寧靜,位於該處的屋苑大都是高尚住宅,旺中帶靜和私穩度高吸引多名人居住。而大坑每年中秋節都有舞火龍的民間活動,也給引很多遊客參觀。
相傳天后廟建於1747年,天后古時稱為紅香爐,又稱為媽祖,為中國閩南沿海地區人民普遍信仰的海神。此廟由戴氏家族興建,相傳戴氏族人在原址拾獲一枚香爐狀的紅色石頭,並深信版天后所賜,因而立祀供奉,並募資在原地興建一座天后廟,廟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物是一口古鐘,鐘上銘文所刻的年份為乾隆十二年(即1747年),正門門額的天后古廟的題字和兩旁的門聯則是同治七年(即1868年)重修時所建立,還有牌匾、對聯、香爐、石獅、石寨等其他文物則由清代保存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