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中屬於北角的一部份。開埠早期,此處為閩籍華商來往福建以及南洋的中轉站,隨著戰後銅鑼灣及北角人口增多,因需求帶動人口東移至鰂魚涌,開拓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,陸續凝聚成為港島其中的一個商業中心。而早期在這區的船塢、糖廠和汽水廠,當時是香港最龐大工業區,70年代後期廠房陸續關閉,船塢、糖廠和汽水廠原址則變成大型私人商場、住宅屋苑及商業區。
鰂魚涌海景樓、福昌樓、海山樓、益發大廈和益昌大廈組合成具特色建築物群,吸引世界各地電影人、攝影師、雜誌來取景拍攝及採訪。
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中屬於北角的一部份。開埠早期,此處為閩籍華商來往福建以及南洋的中轉站,隨著戰後銅鑼灣及北角人口增多,因需求帶動人口東移至鰂魚涌,開拓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,陸續凝聚成為港島其中的一個商業中心。而早期在這區的船塢、糖廠和汽水廠,當時是香港最龐大工業區,70年代後期廠房陸續關閉,船塢、糖廠和汽水廠原址則變成大型私人商場、住宅屋苑及商業區。
鰂魚涌海景樓、福昌樓、海山樓、益發大廈和益昌大廈組合成具特色建築物群,吸引世界各地電影人、攝影師、雜誌來取景拍攝及採訪。